書名:台灣鄒族的風土神話
作者: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
出版發行: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 台原出版社


故事改編:


來自塔山的呼喚


    夜裡阿古德在睡夢哩,耳際邊總會纏繞著熟悉且哀傷的古調,節奏舒緩的歌聲是來自山裡的傳唱。不停反覆同一內容:「每當初曉耀眼的光采輕撫過塔山的山尖石,ㄧ記遠射的光線射入部落內,那是神秘、亙古的暗號,我們這一群人在光線中甦醒,耳戴月光貝,輪舞著同樣的旋律,在荷滅雅雅的祭典中,祈求哈莫天神的祝福……」夢境至此,阿古德便會轉醒,她心知那是來自祖靈的呼喚,召喚她回歸山裡。但早在成年醴之後便拋棄了阿古德這個名字,褪去了山上的傳統服飾,改說拗口中文。嗅著這座陌生的都市氣味,強迫自己藏身於城市中。這麼多年的時光,她成功將自己融入平地人的社會,靠著天生的優勢,好不容易在這喜新厭舊的圈子裡嶄露一點頭角,要她輕易放下ㄧ切回歸平淡。早已失去年少的勇氣來替自己的人生做改變。仔細看了鏡中的自己,輕捏了缺乏光澤的臉頰後,嘲弄地對鏡中女人說:「算了吧!當你掛上曉玉的名字之後,便已披上了戰袍,斬斷了回山裡的道路了。拋下你骨血裡的驕傲,彎曲你的膝蓋,好好在這平地上扎根吧!」女人回視給她不再是ㄧ如往常的鼓勵笑容,而是一種茫然接近空洞眼神,那雙了無生氣的眼瞳令她倏然ㄧ驚,驚覺於自己的生命力是否在不知不覺中都給這座城市吞噬掉了,行屍走肉般跟著大家盲目運轉。
    再也睡不著的阿古德打開了電子信箱,機械式的將垃圾信件逐一刪除掉,這幾乎要成為她的生活習慣,跟緊張時咬指甲ㄧ樣的習慣刪掉!特別是在這種時刻,她愈發不能忍受垃圾信件塞爆她的信箱。按摩棒大特價……喀搭!刪掉!減肥優惠……刪掉!曉玉:明天要開會……刪掉!沒有人是真正關心她這個人,即便明天消失於這個世界上也沒有人會在乎,ㄧ個獨立個體的曉玉不被任何人所看見,沒有ㄧ封是傳遞關心的隻字片語,直到刪至第五十封時,她看到了一封早該消失在她生命裡的來信,是莫也毆的來信,那是她童稚時期裡的玩伴,也是唯一一個知道她要出走的消息。在還沒意識到自己的動作時,食指已經自動按下了開啟的指令,那封刻意被遺忘的信件便跳至眼前。阿古德:妳趕快回來,山那邊的奶奶他生病了,她說很想念妳,我也很想念妳釀的小米酒,巫師說今晚祖靈就會來接她了……不敢置信的阿古德丟下明天要開會的事,將ㄧ切都拋至腦後,搭了車便直奔回山裡,經過ㄧ天的奔波後終於回到塔山,一到達部落阿古德不顧族人異樣的眼光ㄧ路衝至當年照顧她的老奶奶的屋子,到了屋內老奶奶笑臉盈盈站在屋子內。阿古德不敢置信打量精神奕奕的奶奶,確信奶奶安好站在眼前時才吶吶的開口道:「奶奶……你……你沒事?」
奶奶呵呵的笑著摸著她的頭說:「小古德你終於肯回來了,在外面遊盪了這些年也該夠了,你終究還是屬於山裡面,回來就別走了……」
聽到這番話的阿古德忍不著紅了眼眶抱著奶奶將這些年的委屈藉由眼淚宣洩出來,阿古德心想原來山裡還有人在等我回來,還有人願意接納我,阿古德發現自己好想要陪在奶奶身邊。等到她恢復鎮定能夠思考時才想起那封惡作劇信件,害她丟下一切奔回山裡,她氣沖沖地跟奶奶說要去找莫家小子算帳,她把行李ㄧ丟便衝出屋子去找莫也毆。一到莫也毆的屋內,無視於莫也毆驚喜的表情,ㄧ見面就是ㄧ記狠快的直拳揍得他起不了身。
「莫也毆你這渾球!居然開起這種天殺的玩笑…」阿古德氣得一邊說一邊又踢了他腳踝幾腳,莫名奇妙挨打的莫也毆冤枉說:「阿古德你怎麼一回來就打人阿!到底怎麼回事? 」
阿古德回嘴說:「少裝傻了,那封信不就是你寄給我的,騙我回來,還編這種濫謊言騙我說奶奶她……明明奶奶還好好的,我剛剛才見到奶奶而已」
聽到這話的莫也歐不禁愣在那邊喃喃自語說:「怎麼可能?山裡的奶奶都走ㄌㄧ年了啊……」
阿古德瞪著莫也毆說:「你還敢亂說……」
莫也毆說:「是真的,不信我帶你去問族長」
「講那啥鬼話,我不去見族長,你跟我去向奶奶道歉」阿古德說完便拉著莫也毆去找奶奶。
「奶奶……奶奶」一回到老奶奶的屋內阿古德就大喊奶奶,不過奶奶就像人間蒸發般突然消失無蹤,只看到阿古德剛才扔在地上的行李。
「奶奶呢?剛剛明明還在的阿!」找不到奶奶的阿古德頓時像洩了氣的汽球癱坐在地上,被兩人吵吵鬧鬧聲音引來的眾人看到阿古德終於安靜下來之後,便出來證實莫也毆的話,告訴阿古德她奶奶的確已經過世的消息。傷心的阿古德輕聲問道:「那我剛剛看到的是誰?」
眾人面面相覷,沒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宅女的寶貝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忠孝公園》


 


【作者簡介】


陳映真, 1937 年生於台灣,台北成功中學、淡江文理學院畢業。大學時代即以小說創作受到注目,嗣後四十年廣植深耕,文字獨具魅力,思想層次分明,為當代最被議論,也是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 1985 年他創辦《人間雜誌》, 1988 年香港舉辦「陳映真文學研討會」, 1997 年中國社科院授予榮譽高級研究員。其筆鋒寓意深遠,所有作品都在他不移的理想主義,使命感,和廣大的同情規範之下成型,反覆叩責歷史並汲求任何可能最接近真理的道德啟示,成一家之言。 1988 年,台灣人間出版社策劃出版《陳映真作品集》十五卷; 2001 年洪範出版社推出《陳映真小說集》六冊。 2004 年台灣雲門舞集以陳映真小說作品為靈感製作「陳映真‧風景」。《中國時報》社論評論舞作所傳遞的理想主義精神,「是對台灣應有的文化精神的一個回答」。


 


故事簡介


〈忠孝公園〉故事一開始,敘述這座「忠孝公園」中,兩個不同背景的、固定到公園裡打拳做操的老人,無意間得知彼此都能說相同的日本話,鋪陳出兩人截然不同的生命歷史。


 


東北老漢馬正濤,出身商賈家庭,父親從事大豆農產買賣,馬正濤在日本扶植的溥儀政權中進入了憲兵隊偵緝組,搜捕抗日反滿份子,因為結交滿洲特務系統高權位的中國長官李漢笙,在日本投降後搖身一變,從「漢奸」成為潛伏敵區的「愛國地工」,國共內戰又見勢自首,出賣同伴當魚餌以保全性命,充分描繪了離亂中,人與人之間的不信賴感。馬正濤最後來到台灣,看似騎牆派的他在年屆八十垂垂老矣之年,經歷台灣首次政黨輪替後,竟自殺身亡。


 


另外一位主角,是道地台灣老人林標,二次大戰時被徵調到南洋菲律賓,以效忠日本天皇為榮。日軍戰敗後的台灣軍伕林標,一夕之間變成另一國人,原本作為日本人的林標,卻不是真正日本人。多年後在台灣,一群和林標相同背景的台灣軍伕和日本宮崎小隊長在日本料理店相聚,當年日籍小隊長對待台灣人的嚴厲、殘忍,如今化成濃濃的懷舊氣氛。這複雜的殖民和被殖民情結,諷刺而混淆。在南洋期間,林標於台灣出生而尚未謀面的孩子,一直是他經歷折磨能夠繼續生存下去的重要動力。林標之子林欣木,從南部北上立業,未料公司倒閉,成街頭遊民。他無顏見江東父老,只好躲藏他鄉。最後是林標殷殷盼望兒子能夠回到身邊團聚。


 


內容分析


〈忠孝公園〉用交錯的寫法,以兩個老人的滿州國回憶和日本時期的南洋充軍回憶為主幹,分別寫出為日本人「效忠」的過程,以及各自的悲哀下場。林標對日本人的「忠」,和兒子/孫女的「孝」不能兩全,結果既給日本傷盡了心(拒絕為台灣日本兵賠償),亦失去了兒子和孫女,悲劇收場。馬正濤的「忠」卻來得曖昧,他先是為偽滿的日本人做特務,抗戰勝利後因「剿匪有功」而為國民黨所用,最後落入共黨手上卻又以出賣國民黨人自保。他在目睹台獨上場後自殺,大概不是以此表達自己對黨的忠,而是怕變天後自己的「不忠」會一次過被清算。馬正濤的「孝」表現在他對長官李漢笙的追憶,因為只有 李 先生才知道他的「忠」與「不忠」。故事以回憶串起情節,而所有的回憶都是痛苦的。〈忠孝公園〉中的滿州走狗後來搖身一變為白色恐怖時期的劊子手,無法面對政治變局而自殺。而當過日本軍夫的老人,為了補償金問題,一方面發現日本人何曾視他為「自己人」,而自己所支援的新政府又出賣他們,要他和日本政府妥協,面對雙重的失落,頓生「我到底是誰?」的迷惘,終致神經失常。這兩人都曾為日本人工作過,對待日本的態度以及在台灣對政黨的認同,卻完全地不同。小說中以文字建構出動盪的中國大陸、戰亂的南洋,不安的台灣海峽。


 


故事的結尾設定在兩千年總統大選之後。外省老先生因為國民黨失去政權,等同於失去庇蔭而自殺,本省老先生因為要不到日本的軍郵儲金、戰時軍餉,突然不知道自己當年為何而戰,為誰而戰;政黨輪替後的政府要求他們不要向日本催討,以免影響新政府與日本的關係.... 什麼是「忠」?什麼是「孝」?在小說中十分弔詭,令人讀之反覆推敲,陳映真沒有具體答案,只藉由歷史,藉由台灣歷史中離散的定義,突顯複雜的人性糾葛與矛盾,在小人物的故事中有相當大的反省和思考空間。民間學者南方朔曾讚美陳映真是「最後的烏托邦主義者」,他的《忠孝公園》,讓我們見識了這個時代真正的文學大家、理想的堅持者,最認真、最虔誠的信仰。


南方朔用「老靈魂」來形容陳映真和他的小說,應當是個貼切的概念。他們相信人類的存在有著更高的目的性,因而對違逆這種價值命令的殘缺社會,遂總是滿懷的悲憐。他們關心受侮辱的和受傷害的人,也對人的靈魂墮落特別在意。而這也是「老靈魂」陳映真的小說和台灣所有其他作者最大的不同。陳映真的小說不曾只停留在人的行為面和現象面,他一定深深的去發掘人的靈魂深處。就以(忠孝公園)為例。它是在說靈魂的沉淪興扭曲。台灣寫白色恐怖的人已多矣。但再怎麼義正辭嚴的控訴,再怎麼悲慘的故事,都不具正面超越的意義,只有將這種經驗深化到靈魂層次,一切不幸的本源始可能出現。而他的(忠孝公園),則是在談意識的被扭曲和希望人性重返。他是這個時代的靈魂之鏡,可惜的是,我們這個時代卻己愈來愈畏懼鏡中的自己。


  


參考資料


讀本《忠孝公園》


http://www.mingdao.edu.tw/readclub/book229.htm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0922721


原載於2001年11月20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踽踽的老靈魂——陳映真  文/南方朔


 

宅女的寶貝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忠孝公園》


 


【作者簡介】


陳映真, 1937 年生於台灣,台北成功中學、淡江文理學院畢業。大學時代即以小說創作受到注目,嗣後四十年廣植深耕,文字獨具魅力,思想層次分明,為當代最被議論,也是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 1985 年他創辦《人間雜誌》, 1988 年香港舉辦「陳映真文學研討會」, 1997 年中國社科院授予榮譽高級研究員。其筆鋒寓意深遠,所有作品都在他不移的理想主義,使命感,和廣大的同情規範之下成型,反覆叩責歷史並汲求任何可能最接近真理的道德啟示,成一家之言。 1988 年,台灣人間出版社策劃出版《陳映真作品集》十五卷; 2001 年洪範出版社推出《陳映真小說集》六冊。 2004 年台灣雲門舞集以陳映真小說作品為靈感製作「陳映真‧風景」。《中國時報》社論評論舞作所傳遞的理想主義精神,「是對台灣應有的文化精神的一個回答」。


 


故事簡介


〈忠孝公園〉故事一開始,敘述這座「忠孝公園」中,兩個不同背景的、固定到公園裡打拳做操的老人,無意間得知彼此都能說相同的日本話,鋪陳出兩人截然不同的生命歷史。


 


東北老漢馬正濤,出身商賈家庭,父親從事大豆農產買賣,馬正濤在日本扶植的溥儀政權中進入了憲兵隊偵緝組,搜捕抗日反滿份子,因為結交滿洲特務系統高權位的中國長官李漢笙,在日本投降後搖身一變,從「漢奸」成為潛伏敵區的「愛國地工」,國共內戰又見勢自首,出賣同伴當魚餌以保全性命,充分描繪了離亂中,人與人之間的不信賴感。馬正濤最後來到台灣,看似騎牆派的他在年屆八十垂垂老矣之年,經歷台灣首次政黨輪替後,竟自殺身亡。


 


另外一位主角,是道地台灣老人林標,二次大戰時被徵調到南洋菲律賓,以效忠日本天皇為榮。日軍戰敗後的台灣軍伕林標,一夕之間變成另一國人,原本作為日本人的林標,卻不是真正日本人。多年後在台灣,一群和林標相同背景的台灣軍伕和日本宮崎小隊長在日本料理店相聚,當年日籍小隊長對待台灣人的嚴厲、殘忍,如今化成濃濃的懷舊氣氛。這複雜的殖民和被殖民情結,諷刺而混淆。在南洋期間,林標於台灣出生而尚未謀面的孩子,一直是他經歷折磨能夠繼續生存下去的重要動力。林標之子林欣木,從南部北上立業,未料公司倒閉,成街頭遊民。他無顏見江東父老,只好躲藏他鄉。最後是林標殷殷盼望兒子能夠回到身邊團聚。


 


內容分析


〈忠孝公園〉用交錯的寫法,以兩個老人的滿州國回憶和日本時期的南洋充軍回憶為主幹,分別寫出為日本人「效忠」的過程,以及各自的悲哀下場。林標對日本人的「忠」,和兒子/孫女的「孝」不能兩全,結果既給日本傷盡了心(拒絕為台灣日本兵賠償),亦失去了兒子和孫女,悲劇收場。馬正濤的「忠」卻來得曖昧,他先是為偽滿的日本人做特務,抗戰勝利後因「剿匪有功」而為國民黨所用,最後落入共黨手上卻又以出賣國民黨人自保。他在目睹台獨上場後自殺,大概不是以此表達自己對黨的忠,而是怕變天後自己的「不忠」會一次過被清算。馬正濤的「孝」表現在他對長官李漢笙的追憶,因為只有 李 先生才知道他的「忠」與「不忠」。故事以回憶串起情節,而所有的回憶都是痛苦的。〈忠孝公園〉中的滿州走狗後來搖身一變為白色恐怖時期的劊子手,無法面對政治變局而自殺。而當過日本軍夫的老人,為了補償金問題,一方面發現日本人何曾視他為「自己人」,而自己所支援的新政府又出賣他們,要他和日本政府妥協,面對雙重的失落,頓生「我到底是誰?」的迷惘,終致神經失常。這兩人都曾為日本人工作過,對待日本的態度以及在台灣對政黨的認同,卻完全地不同。小說中以文字建構出動盪的中國大陸、戰亂的南洋,不安的台灣海峽。


 


故事的結尾設定在兩千年總統大選之後。外省老先生因為國民黨失去政權,等同於失去庇蔭而自殺,本省老先生因為要不到日本的軍郵儲金、戰時軍餉,突然不知道自己當年為何而戰,為誰而戰;政黨輪替後的政府要求他們不要向日本催討,以免影響新政府與日本的關係.... 什麼是「忠」?什麼是「孝」?在小說中十分弔詭,令人讀之反覆推敲,陳映真沒有具體答案,只藉由歷史,藉由台灣歷史中離散的定義,突顯複雜的人性糾葛與矛盾,在小人物的故事中有相當大的反省和思考空間。民間學者南方朔曾讚美陳映真是「最後的烏托邦主義者」,他的《忠孝公園》,讓我們見識了這個時代真正的文學大家、理想的堅持者,最認真、最虔誠的信仰。


南方朔用「老靈魂」來形容陳映真和他的小說,應當是個貼切的概念。他們相信人類的存在有著更高的目的性,因而對違逆這種價值命令的殘缺社會,遂總是滿懷的悲憐。他們關心受侮辱的和受傷害的人,也對人的靈魂墮落特別在意。而這也是「老靈魂」陳映真的小說和台灣所有其他作者最大的不同。陳映真的小說不曾只停留在人的行為面和現象面,他一定深深的去發掘人的靈魂深處。就以(忠孝公園)為例。它是在說靈魂的沉淪興扭曲。台灣寫白色恐怖的人已多矣。但再怎麼義正辭嚴的控訴,再怎麼悲慘的故事,都不具正面超越的意義,只有將這種經驗深化到靈魂層次,一切不幸的本源始可能出現。而他的(忠孝公園),則是在談意識的被扭曲和希望人性重返。他是這個時代的靈魂之鏡,可惜的是,我們這個時代卻己愈來愈畏懼鏡中的自己。


  


參考資料


讀本《忠孝公園》


http://www.mingdao.edu.tw/readclub/book229.htm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0922721


原載於2001年11月20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踽踽的老靈魂——陳映真  文/南方朔


 

宅女的寶貝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忠孝公園》


 


【作者簡介】


陳映真, 1937 年生於台灣,台北成功中學、淡江文理學院畢業。大學時代即以小說創作受到注目,嗣後四十年廣植深耕,文字獨具魅力,思想層次分明,為當代最被議論,也是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 1985 年他創辦《人間雜誌》, 1988 年香港舉辦「陳映真文學研討會」, 1997 年中國社科院授予榮譽高級研究員。其筆鋒寓意深遠,所有作品都在他不移的理想主義,使命感,和廣大的同情規範之下成型,反覆叩責歷史並汲求任何可能最接近真理的道德啟示,成一家之言。 1988 年,台灣人間出版社策劃出版《陳映真作品集》十五卷; 2001 年洪範出版社推出《陳映真小說集》六冊。 2004 年台灣雲門舞集以陳映真小說作品為靈感製作「陳映真‧風景」。《中國時報》社論評論舞作所傳遞的理想主義精神,「是對台灣應有的文化精神的一個回答」。


 


故事簡介


〈忠孝公園〉故事一開始,敘述這座「忠孝公園」中,兩個不同背景的、固定到公園裡打拳做操的老人,無意間得知彼此都能說相同的日本話,鋪陳出兩人截然不同的生命歷史。


 


東北老漢馬正濤,出身商賈家庭,父親從事大豆農產買賣,馬正濤在日本扶植的溥儀政權中進入了憲兵隊偵緝組,搜捕抗日反滿份子,因為結交滿洲特務系統高權位的中國長官李漢笙,在日本投降後搖身一變,從「漢奸」成為潛伏敵區的「愛國地工」,國共內戰又見勢自首,出賣同伴當魚餌以保全性命,充分描繪了離亂中,人與人之間的不信賴感。馬正濤最後來到台灣,看似騎牆派的他在年屆八十垂垂老矣之年,經歷台灣首次政黨輪替後,竟自殺身亡。


 


另外一位主角,是道地台灣老人林標,二次大戰時被徵調到南洋菲律賓,以效忠日本天皇為榮。日軍戰敗後的台灣軍伕林標,一夕之間變成另一國人,原本作為日本人的林標,卻不是真正日本人。多年後在台灣,一群和林標相同背景的台灣軍伕和日本宮崎小隊長在日本料理店相聚,當年日籍小隊長對待台灣人的嚴厲、殘忍,如今化成濃濃的懷舊氣氛。這複雜的殖民和被殖民情結,諷刺而混淆。在南洋期間,林標於台灣出生而尚未謀面的孩子,一直是他經歷折磨能夠繼續生存下去的重要動力。林標之子林欣木,從南部北上立業,未料公司倒閉,成街頭遊民。他無顏見江東父老,只好躲藏他鄉。最後是林標殷殷盼望兒子能夠回到身邊團聚。


 


內容分析


〈忠孝公園〉用交錯的寫法,以兩個老人的滿州國回憶和日本時期的南洋充軍回憶為主幹,分別寫出為日本人「效忠」的過程,以及各自的悲哀下場。林標對日本人的「忠」,和兒子/孫女的「孝」不能兩全,結果既給日本傷盡了心(拒絕為台灣日本兵賠償),亦失去了兒子和孫女,悲劇收場。馬正濤的「忠」卻來得曖昧,他先是為偽滿的日本人做特務,抗戰勝利後因「剿匪有功」而為國民黨所用,最後落入共黨手上卻又以出賣國民黨人自保。他在目睹台獨上場後自殺,大概不是以此表達自己對黨的忠,而是怕變天後自己的「不忠」會一次過被清算。馬正濤的「孝」表現在他對長官李漢笙的追憶,因為只有 李 先生才知道他的「忠」與「不忠」。故事以回憶串起情節,而所有的回憶都是痛苦的。〈忠孝公園〉中的滿州走狗後來搖身一變為白色恐怖時期的劊子手,無法面對政治變局而自殺。而當過日本軍夫的老人,為了補償金問題,一方面發現日本人何曾視他為「自己人」,而自己所支援的新政府又出賣他們,要他和日本政府妥協,面對雙重的失落,頓生「我到底是誰?」的迷惘,終致神經失常。這兩人都曾為日本人工作過,對待日本的態度以及在台灣對政黨的認同,卻完全地不同。小說中以文字建構出動盪的中國大陸、戰亂的南洋,不安的台灣海峽。


 


故事的結尾設定在兩千年總統大選之後。外省老先生因為國民黨失去政權,等同於失去庇蔭而自殺,本省老先生因為要不到日本的軍郵儲金、戰時軍餉,突然不知道自己當年為何而戰,為誰而戰;政黨輪替後的政府要求他們不要向日本催討,以免影響新政府與日本的關係.... 什麼是「忠」?什麼是「孝」?在小說中十分弔詭,令人讀之反覆推敲,陳映真沒有具體答案,只藉由歷史,藉由台灣歷史中離散的定義,突顯複雜的人性糾葛與矛盾,在小人物的故事中有相當大的反省和思考空間。民間學者南方朔曾讚美陳映真是「最後的烏托邦主義者」,他的《忠孝公園》,讓我們見識了這個時代真正的文學大家、理想的堅持者,最認真、最虔誠的信仰。


南方朔用「老靈魂」來形容陳映真和他的小說,應當是個貼切的概念。他們相信人類的存在有著更高的目的性,因而對違逆這種價值命令的殘缺社會,遂總是滿懷的悲憐。他們關心受侮辱的和受傷害的人,也對人的靈魂墮落特別在意。而這也是「老靈魂」陳映真的小說和台灣所有其他作者最大的不同。陳映真的小說不曾只停留在人的行為面和現象面,他一定深深的去發掘人的靈魂深處。就以(忠孝公園)為例。它是在說靈魂的沉淪興扭曲。台灣寫白色恐怖的人已多矣。但再怎麼義正辭嚴的控訴,再怎麼悲慘的故事,都不具正面超越的意義,只有將這種經驗深化到靈魂層次,一切不幸的本源始可能出現。而他的(忠孝公園),則是在談意識的被扭曲和希望人性重返。他是這個時代的靈魂之鏡,可惜的是,我們這個時代卻己愈來愈畏懼鏡中的自己。


  


參考資料


讀本《忠孝公園》


http://www.mingdao.edu.tw/readclub/book229.htm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0922721


原載於2001年11月20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踽踽的老靈魂——陳映真  文/南方朔


 

宅女的寶貝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忠孝公園》


 


【作者簡介】


陳映真, 1937 年生於台灣,台北成功中學、淡江文理學院畢業。大學時代即以小說創作受到注目,嗣後四十年廣植深耕,文字獨具魅力,思想層次分明,為當代最被議論,也是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 1985 年他創辦《人間雜誌》, 1988 年香港舉辦「陳映真文學研討會」, 1997 年中國社科院授予榮譽高級研究員。其筆鋒寓意深遠,所有作品都在他不移的理想主義,使命感,和廣大的同情規範之下成型,反覆叩責歷史並汲求任何可能最接近真理的道德啟示,成一家之言。 1988 年,台灣人間出版社策劃出版《陳映真作品集》十五卷; 2001 年洪範出版社推出《陳映真小說集》六冊。 2004 年台灣雲門舞集以陳映真小說作品為靈感製作「陳映真‧風景」。《中國時報》社論評論舞作所傳遞的理想主義精神,「是對台灣應有的文化精神的一個回答」。


 


故事簡介


〈忠孝公園〉故事一開始,敘述這座「忠孝公園」中,兩個不同背景的、固定到公園裡打拳做操的老人,無意間得知彼此都能說相同的日本話,鋪陳出兩人截然不同的生命歷史。


 


東北老漢馬正濤,出身商賈家庭,父親從事大豆農產買賣,馬正濤在日本扶植的溥儀政權中進入了憲兵隊偵緝組,搜捕抗日反滿份子,因為結交滿洲特務系統高權位的中國長官李漢笙,在日本投降後搖身一變,從「漢奸」成為潛伏敵區的「愛國地工」,國共內戰又見勢自首,出賣同伴當魚餌以保全性命,充分描繪了離亂中,人與人之間的不信賴感。馬正濤最後來到台灣,看似騎牆派的他在年屆八十垂垂老矣之年,經歷台灣首次政黨輪替後,竟自殺身亡。


 


另外一位主角,是道地台灣老人林標,二次大戰時被徵調到南洋菲律賓,以效忠日本天皇為榮。日軍戰敗後的台灣軍伕林標,一夕之間變成另一國人,原本作為日本人的林標,卻不是真正日本人。多年後在台灣,一群和林標相同背景的台灣軍伕和日本宮崎小隊長在日本料理店相聚,當年日籍小隊長對待台灣人的嚴厲、殘忍,如今化成濃濃的懷舊氣氛。這複雜的殖民和被殖民情結,諷刺而混淆。在南洋期間,林標於台灣出生而尚未謀面的孩子,一直是他經歷折磨能夠繼續生存下去的重要動力。林標之子林欣木,從南部北上立業,未料公司倒閉,成街頭遊民。他無顏見江東父老,只好躲藏他鄉。最後是林標殷殷盼望兒子能夠回到身邊團聚。


 


內容分析


〈忠孝公園〉用交錯的寫法,以兩個老人的滿州國回憶和日本時期的南洋充軍回憶為主幹,分別寫出為日本人「效忠」的過程,以及各自的悲哀下場。林標對日本人的「忠」,和兒子/孫女的「孝」不能兩全,結果既給日本傷盡了心(拒絕為台灣日本兵賠償),亦失去了兒子和孫女,悲劇收場。馬正濤的「忠」卻來得曖昧,他先是為偽滿的日本人做特務,抗戰勝利後因「剿匪有功」而為國民黨所用,最後落入共黨手上卻又以出賣國民黨人自保。他在目睹台獨上場後自殺,大概不是以此表達自己對黨的忠,而是怕變天後自己的「不忠」會一次過被清算。馬正濤的「孝」表現在他對長官李漢笙的追憶,因為只有 李 先生才知道他的「忠」與「不忠」。故事以回憶串起情節,而所有的回憶都是痛苦的。〈忠孝公園〉中的滿州走狗後來搖身一變為白色恐怖時期的劊子手,無法面對政治變局而自殺。而當過日本軍夫的老人,為了補償金問題,一方面發現日本人何曾視他為「自己人」,而自己所支援的新政府又出賣他們,要他和日本政府妥協,面對雙重的失落,頓生「我到底是誰?」的迷惘,終致神經失常。這兩人都曾為日本人工作過,對待日本的態度以及在台灣對政黨的認同,卻完全地不同。小說中以文字建構出動盪的中國大陸、戰亂的南洋,不安的台灣海峽。


 


故事的結尾設定在兩千年總統大選之後。外省老先生因為國民黨失去政權,等同於失去庇蔭而自殺,本省老先生因為要不到日本的軍郵儲金、戰時軍餉,突然不知道自己當年為何而戰,為誰而戰;政黨輪替後的政府要求他們不要向日本催討,以免影響新政府與日本的關係.... 什麼是「忠」?什麼是「孝」?在小說中十分弔詭,令人讀之反覆推敲,陳映真沒有具體答案,只藉由歷史,藉由台灣歷史中離散的定義,突顯複雜的人性糾葛與矛盾,在小人物的故事中有相當大的反省和思考空間。民間學者南方朔曾讚美陳映真是「最後的烏托邦主義者」,他的《忠孝公園》,讓我們見識了這個時代真正的文學大家、理想的堅持者,最認真、最虔誠的信仰。


南方朔用「老靈魂」來形容陳映真和他的小說,應當是個貼切的概念。他們相信人類的存在有著更高的目的性,因而對違逆這種價值命令的殘缺社會,遂總是滿懷的悲憐。他們關心受侮辱的和受傷害的人,也對人的靈魂墮落特別在意。而這也是「老靈魂」陳映真的小說和台灣所有其他作者最大的不同。陳映真的小說不曾只停留在人的行為面和現象面,他一定深深的去發掘人的靈魂深處。就以(忠孝公園)為例。它是在說靈魂的沉淪興扭曲。台灣寫白色恐怖的人已多矣。但再怎麼義正辭嚴的控訴,再怎麼悲慘的故事,都不具正面超越的意義,只有將這種經驗深化到靈魂層次,一切不幸的本源始可能出現。而他的(忠孝公園),則是在談意識的被扭曲和希望人性重返。他是這個時代的靈魂之鏡,可惜的是,我們這個時代卻己愈來愈畏懼鏡中的自己。


  


參考資料


讀本《忠孝公園》


http://www.mingdao.edu.tw/readclub/book229.htm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0922721


原載於2001年11月20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踽踽的老靈魂——陳映真  文/南方朔


 

宅女的寶貝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忠孝公園》


 


【作者簡介】


陳映真, 1937 年生於台灣,台北成功中學、淡江文理學院畢業。大學時代即以小說創作受到注目,嗣後四十年廣植深耕,文字獨具魅力,思想層次分明,為當代最被議論,也是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 1985 年他創辦《人間雜誌》, 1988 年香港舉辦「陳映真文學研討會」, 1997 年中國社科院授予榮譽高級研究員。其筆鋒寓意深遠,所有作品都在他不移的理想主義,使命感,和廣大的同情規範之下成型,反覆叩責歷史並汲求任何可能最接近真理的道德啟示,成一家之言。 1988 年,台灣人間出版社策劃出版《陳映真作品集》十五卷; 2001 年洪範出版社推出《陳映真小說集》六冊。 2004 年台灣雲門舞集以陳映真小說作品為靈感製作「陳映真‧風景」。《中國時報》社論評論舞作所傳遞的理想主義精神,「是對台灣應有的文化精神的一個回答」。


 


故事簡介


〈忠孝公園〉故事一開始,敘述這座「忠孝公園」中,兩個不同背景的、固定到公園裡打拳做操的老人,無意間得知彼此都能說相同的日本話,鋪陳出兩人截然不同的生命歷史。


 


東北老漢馬正濤,出身商賈家庭,父親從事大豆農產買賣,馬正濤在日本扶植的溥儀政權中進入了憲兵隊偵緝組,搜捕抗日反滿份子,因為結交滿洲特務系統高權位的中國長官李漢笙,在日本投降後搖身一變,從「漢奸」成為潛伏敵區的「愛國地工」,國共內戰又見勢自首,出賣同伴當魚餌以保全性命,充分描繪了離亂中,人與人之間的不信賴感。馬正濤最後來到台灣,看似騎牆派的他在年屆八十垂垂老矣之年,經歷台灣首次政黨輪替後,竟自殺身亡。


 


另外一位主角,是道地台灣老人林標,二次大戰時被徵調到南洋菲律賓,以效忠日本天皇為榮。日軍戰敗後的台灣軍伕林標,一夕之間變成另一國人,原本作為日本人的林標,卻不是真正日本人。多年後在台灣,一群和林標相同背景的台灣軍伕和日本宮崎小隊長在日本料理店相聚,當年日籍小隊長對待台灣人的嚴厲、殘忍,如今化成濃濃的懷舊氣氛。這複雜的殖民和被殖民情結,諷刺而混淆。在南洋期間,林標於台灣出生而尚未謀面的孩子,一直是他經歷折磨能夠繼續生存下去的重要動力。林標之子林欣木,從南部北上立業,未料公司倒閉,成街頭遊民。他無顏見江東父老,只好躲藏他鄉。最後是林標殷殷盼望兒子能夠回到身邊團聚。


 


內容分析


〈忠孝公園〉用交錯的寫法,以兩個老人的滿州國回憶和日本時期的南洋充軍回憶為主幹,分別寫出為日本人「效忠」的過程,以及各自的悲哀下場。林標對日本人的「忠」,和兒子/孫女的「孝」不能兩全,結果既給日本傷盡了心(拒絕為台灣日本兵賠償),亦失去了兒子和孫女,悲劇收場。馬正濤的「忠」卻來得曖昧,他先是為偽滿的日本人做特務,抗戰勝利後因「剿匪有功」而為國民黨所用,最後落入共黨手上卻又以出賣國民黨人自保。他在目睹台獨上場後自殺,大概不是以此表達自己對黨的忠,而是怕變天後自己的「不忠」會一次過被清算。馬正濤的「孝」表現在他對長官李漢笙的追憶,因為只有 李 先生才知道他的「忠」與「不忠」。故事以回憶串起情節,而所有的回憶都是痛苦的。〈忠孝公園〉中的滿州走狗後來搖身一變為白色恐怖時期的劊子手,無法面對政治變局而自殺。而當過日本軍夫的老人,為了補償金問題,一方面發現日本人何曾視他為「自己人」,而自己所支援的新政府又出賣他們,要他和日本政府妥協,面對雙重的失落,頓生「我到底是誰?」的迷惘,終致神經失常。這兩人都曾為日本人工作過,對待日本的態度以及在台灣對政黨的認同,卻完全地不同。小說中以文字建構出動盪的中國大陸、戰亂的南洋,不安的台灣海峽。


 


故事的結尾設定在兩千年總統大選之後。外省老先生因為國民黨失去政權,等同於失去庇蔭而自殺,本省老先生因為要不到日本的軍郵儲金、戰時軍餉,突然不知道自己當年為何而戰,為誰而戰;政黨輪替後的政府要求他們不要向日本催討,以免影響新政府與日本的關係.... 什麼是「忠」?什麼是「孝」?在小說中十分弔詭,令人讀之反覆推敲,陳映真沒有具體答案,只藉由歷史,藉由台灣歷史中離散的定義,突顯複雜的人性糾葛與矛盾,在小人物的故事中有相當大的反省和思考空間。民間學者南方朔曾讚美陳映真是「最後的烏托邦主義者」,他的《忠孝公園》,讓我們見識了這個時代真正的文學大家、理想的堅持者,最認真、最虔誠的信仰。


南方朔用「老靈魂」來形容陳映真和他的小說,應當是個貼切的概念。他們相信人類的存在有著更高的目的性,因而對違逆這種價值命令的殘缺社會,遂總是滿懷的悲憐。他們關心受侮辱的和受傷害的人,也對人的靈魂墮落特別在意。而這也是「老靈魂」陳映真的小說和台灣所有其他作者最大的不同。陳映真的小說不曾只停留在人的行為面和現象面,他一定深深的去發掘人的靈魂深處。就以(忠孝公園)為例。它是在說靈魂的沉淪興扭曲。台灣寫白色恐怖的人已多矣。但再怎麼義正辭嚴的控訴,再怎麼悲慘的故事,都不具正面超越的意義,只有將這種經驗深化到靈魂層次,一切不幸的本源始可能出現。而他的(忠孝公園),則是在談意識的被扭曲和希望人性重返。他是這個時代的靈魂之鏡,可惜的是,我們這個時代卻己愈來愈畏懼鏡中的自己。


  


參考資料


讀本《忠孝公園》


http://www.mingdao.edu.tw/readclub/book229.htm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0922721


原載於2001年11月20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踽踽的老靈魂——陳映真  文/南方朔


 

宅女的寶貝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亞細亞的孤兒》
著作人:吳濁流
出版: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64年出版五月 民國75年六月再版


 


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胡太明、胡老、彭秀才〉三者性格相似


胡太明:書上有提到太明就像是一葉漂流於兩種不同時代激烈之間的無意志之扁舟,不斷游移。在新時代與舊傳統之間來回擺盪;起先以知識及學問塘塞這種空虛感,後來以致力於教育的力量來迴避此空虛,及至最後,再也找不到目標而瘋狂。我想太明比較偏向道家的超然思想及陶淵明的遁世。


胡老:崇憬春秋大義、漢唐文章等中國文化、恐懼西洋文化。認為日本文化不過是西洋文化的ㄧ知小流。


彭秀才:逃避現實。不認同日本政治,只求個人的興趣。


〈胡文卿、太明的大哥〉現實主義


胡文卿:現實主義者


太明的大哥:拼命想抓住現實,為了求生存,妥協於日本的改革與殖民,ㄧ眛的哈日。尤其在他當上保正後,穿和服、講日語、改日姓,又逼迫其他人進行皇民化運動,巴不得自己的血液轉成日本的血液。


〈積極的態度參予政治,想改變現況〉


 


藍、詹:太明在日本求認識的藍,他積極參與各項政治活動,甚至鼓動太明和其他青年參加,即使被捕也不斷進行活動。


內容簡介


前ㄧ代的台灣文學家,曾毫不猶豫反映了殖民地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悲壯主題,用利筆和日本壓迫者做面對面的鬥爭。「亞細亞的孤兒」這本書原名「胡太明」。「胡太明」是書中主人翁的名字,這個故事是敘述他在異族統治下悲劇的一生。在一個以日據時代為背景下的台灣,透過記敘本書主角──胡太明,自小到大的種種經歷,充分描寫出社會上從官員、醫生、教員、走狗、平民的生活情形。縱使日本人口中直呼「日臺平等」,實際上則極其手段剝削這塊土地上人民的每一分辛勞、每一滴汗水,完全無視於人民的困苦;而那些為日本人做事苟且偷安的「走狗」更是假公濟私、欺壓臺灣人。日本人對臺灣人以及臺灣人對臺灣人的矛盾,在其中將人性的醜陋面表現無疑。此時正值戰爭頻仍,國際局勢動盪不安,加上它國對臺灣的鄙視,出國留學的太明在學問上亦無能有所寄託,被迫返臺。身為一高知識份子的太明,眼見種種亂象卻無力改變,在大環境的壓力下,太明終於承受不住身心的煎熬而瘋了。由書中可以明白當時的知識階級是必須如何的努力尋找認同感,進而仔細描述了臺灣人對中國人、臺灣人對日本人的各種矛盾的關係和奇妙的心理的剖析。
感想


覺得這本書的書名定義出了當時台灣人的處境。日本把台灣當成殖民地,以高姿態踐踏台灣人,把台灣當成低下的種族。而中國因排日,對台灣人也不歡迎,把台灣人成日本人的間諜。台灣這塊土地找不到任何的歸屬,簡直就像被孤立了一樣。吳濁流用連翹這種植物來隱喻台灣人近百年來的遭遇。「台灣連翹」是常被拿來當樹籬用的植物,一但被當成樹籬之後那就難逃一再被修剪,只能保持無個性的一定形狀的命運。


書上提到臺灣被日本統治後,有一些阿諛逢迎的人,不斷的諂媚日本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台灣同胞的尊嚴甚至是性命,做日本人眼中的好「皇民」,卻是台灣人心中的「走狗」。但是,「皇民派」的下場卻是家破人亡,眾叛親離,日本人不承認為子民台灣人也唾棄他們。而台灣的一些知識份子,到了外國留學,不甘心被視為二等的國民,於是政治活動如火如荼的展開,努力的為台灣人民爭取尊嚴和國際地位。而結局最後胡太明非發狂不可。因為他已經切身窮盡了所有可能的認同探索,找不出答案來。胡太明非發狂不可,因為站在他的歷史時點往前瞻望,他都看不到任何台灣人的解套之道。



參考資料


讀本《亞細亞的孤兒》


http://lib.tngs.tn.edu.tw/fish/reports/rp-8901/rp-8901a/38.htm


 

宅女的寶貝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亞細亞的孤兒》
著作人:吳濁流
出版: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64年出版五月 民國75年六月再版


 


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胡太明、胡老、彭秀才〉三者性格相似


胡太明:書上有提到太明就像是一葉漂流於兩種不同時代激烈之間的無意志之扁舟,不斷游移。在新時代與舊傳統之間來回擺盪;起先以知識及學問塘塞這種空虛感,後來以致力於教育的力量來迴避此空虛,及至最後,再也找不到目標而瘋狂。我想太明比較偏向道家的超然思想及陶淵明的遁世。


胡老:崇憬春秋大義、漢唐文章等中國文化、恐懼西洋文化。認為日本文化不過是西洋文化的ㄧ知小流。


彭秀才:逃避現實。不認同日本政治,只求個人的興趣。


〈胡文卿、太明的大哥〉現實主義


胡文卿:現實主義者


太明的大哥:拼命想抓住現實,為了求生存,妥協於日本的改革與殖民,ㄧ眛的哈日。尤其在他當上保正後,穿和服、講日語、改日姓,又逼迫其他人進行皇民化運動,巴不得自己的血液轉成日本的血液。


〈積極的態度參予政治,想改變現況〉


 


藍、詹:太明在日本求認識的藍,他積極參與各項政治活動,甚至鼓動太明和其他青年參加,即使被捕也不斷進行活動。


內容簡介


前ㄧ代的台灣文學家,曾毫不猶豫反映了殖民地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悲壯主題,用利筆和日本壓迫者做面對面的鬥爭。「亞細亞的孤兒」這本書原名「胡太明」。「胡太明」是書中主人翁的名字,這個故事是敘述他在異族統治下悲劇的一生。在一個以日據時代為背景下的台灣,透過記敘本書主角──胡太明,自小到大的種種經歷,充分描寫出社會上從官員、醫生、教員、走狗、平民的生活情形。縱使日本人口中直呼「日臺平等」,實際上則極其手段剝削這塊土地上人民的每一分辛勞、每一滴汗水,完全無視於人民的困苦;而那些為日本人做事苟且偷安的「走狗」更是假公濟私、欺壓臺灣人。日本人對臺灣人以及臺灣人對臺灣人的矛盾,在其中將人性的醜陋面表現無疑。此時正值戰爭頻仍,國際局勢動盪不安,加上它國對臺灣的鄙視,出國留學的太明在學問上亦無能有所寄託,被迫返臺。身為一高知識份子的太明,眼見種種亂象卻無力改變,在大環境的壓力下,太明終於承受不住身心的煎熬而瘋了。由書中可以明白當時的知識階級是必須如何的努力尋找認同感,進而仔細描述了臺灣人對中國人、臺灣人對日本人的各種矛盾的關係和奇妙的心理的剖析。
感想


覺得這本書的書名定義出了當時台灣人的處境。日本把台灣當成殖民地,以高姿態踐踏台灣人,把台灣當成低下的種族。而中國因排日,對台灣人也不歡迎,把台灣人成日本人的間諜。台灣這塊土地找不到任何的歸屬,簡直就像被孤立了一樣。吳濁流用連翹這種植物來隱喻台灣人近百年來的遭遇。「台灣連翹」是常被拿來當樹籬用的植物,一但被當成樹籬之後那就難逃一再被修剪,只能保持無個性的一定形狀的命運。


書上提到臺灣被日本統治後,有一些阿諛逢迎的人,不斷的諂媚日本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台灣同胞的尊嚴甚至是性命,做日本人眼中的好「皇民」,卻是台灣人心中的「走狗」。但是,「皇民派」的下場卻是家破人亡,眾叛親離,日本人不承認為子民台灣人也唾棄他們。而台灣的一些知識份子,到了外國留學,不甘心被視為二等的國民,於是政治活動如火如荼的展開,努力的為台灣人民爭取尊嚴和國際地位。而結局最後胡太明非發狂不可。因為他已經切身窮盡了所有可能的認同探索,找不出答案來。胡太明非發狂不可,因為站在他的歷史時點往前瞻望,他都看不到任何台灣人的解套之道。



參考資料


讀本《亞細亞的孤兒》


http://lib.tngs.tn.edu.tw/fish/reports/rp-8901/rp-8901a/38.htm


 

宅女的寶貝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亞細亞的孤兒》
著作人:吳濁流
出版: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64年出版五月 民國75年六月再版


 


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胡太明、胡老、彭秀才〉三者性格相似


胡太明:書上有提到太明就像是一葉漂流於兩種不同時代激烈之間的無意志之扁舟,不斷游移。在新時代與舊傳統之間來回擺盪;起先以知識及學問塘塞這種空虛感,後來以致力於教育的力量來迴避此空虛,及至最後,再也找不到目標而瘋狂。我想太明比較偏向道家的超然思想及陶淵明的遁世。


胡老:崇憬春秋大義、漢唐文章等中國文化、恐懼西洋文化。認為日本文化不過是西洋文化的ㄧ知小流。


彭秀才:逃避現實。不認同日本政治,只求個人的興趣。


〈胡文卿、太明的大哥〉現實主義


胡文卿:現實主義者


太明的大哥:拼命想抓住現實,為了求生存,妥協於日本的改革與殖民,ㄧ眛的哈日。尤其在他當上保正後,穿和服、講日語、改日姓,又逼迫其他人進行皇民化運動,巴不得自己的血液轉成日本的血液。


〈積極的態度參予政治,想改變現況〉


 


藍、詹:太明在日本求認識的藍,他積極參與各項政治活動,甚至鼓動太明和其他青年參加,即使被捕也不斷進行活動。


內容簡介


前ㄧ代的台灣文學家,曾毫不猶豫反映了殖民地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悲壯主題,用利筆和日本壓迫者做面對面的鬥爭。「亞細亞的孤兒」這本書原名「胡太明」。「胡太明」是書中主人翁的名字,這個故事是敘述他在異族統治下悲劇的一生。在一個以日據時代為背景下的台灣,透過記敘本書主角──胡太明,自小到大的種種經歷,充分描寫出社會上從官員、醫生、教員、走狗、平民的生活情形。縱使日本人口中直呼「日臺平等」,實際上則極其手段剝削這塊土地上人民的每一分辛勞、每一滴汗水,完全無視於人民的困苦;而那些為日本人做事苟且偷安的「走狗」更是假公濟私、欺壓臺灣人。日本人對臺灣人以及臺灣人對臺灣人的矛盾,在其中將人性的醜陋面表現無疑。此時正值戰爭頻仍,國際局勢動盪不安,加上它國對臺灣的鄙視,出國留學的太明在學問上亦無能有所寄託,被迫返臺。身為一高知識份子的太明,眼見種種亂象卻無力改變,在大環境的壓力下,太明終於承受不住身心的煎熬而瘋了。由書中可以明白當時的知識階級是必須如何的努力尋找認同感,進而仔細描述了臺灣人對中國人、臺灣人對日本人的各種矛盾的關係和奇妙的心理的剖析。
感想


覺得這本書的書名定義出了當時台灣人的處境。日本把台灣當成殖民地,以高姿態踐踏台灣人,把台灣當成低下的種族。而中國因排日,對台灣人也不歡迎,把台灣人成日本人的間諜。台灣這塊土地找不到任何的歸屬,簡直就像被孤立了一樣。吳濁流用連翹這種植物來隱喻台灣人近百年來的遭遇。「台灣連翹」是常被拿來當樹籬用的植物,一但被當成樹籬之後那就難逃一再被修剪,只能保持無個性的一定形狀的命運。


書上提到臺灣被日本統治後,有一些阿諛逢迎的人,不斷的諂媚日本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台灣同胞的尊嚴甚至是性命,做日本人眼中的好「皇民」,卻是台灣人心中的「走狗」。但是,「皇民派」的下場卻是家破人亡,眾叛親離,日本人不承認為子民台灣人也唾棄他們。而台灣的一些知識份子,到了外國留學,不甘心被視為二等的國民,於是政治活動如火如荼的展開,努力的為台灣人民爭取尊嚴和國際地位。而結局最後胡太明非發狂不可。因為他已經切身窮盡了所有可能的認同探索,找不出答案來。胡太明非發狂不可,因為站在他的歷史時點往前瞻望,他都看不到任何台灣人的解套之道。



參考資料


讀本《亞細亞的孤兒》


http://lib.tngs.tn.edu.tw/fish/reports/rp-8901/rp-8901a/38.htm


 

宅女的寶貝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亞細亞的孤兒》
著作人:吳濁流
出版: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64年出版五月 民國75年六月再版


 


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胡太明、胡老、彭秀才〉三者性格相似


胡太明:書上有提到太明就像是一葉漂流於兩種不同時代激烈之間的無意志之扁舟,不斷游移。在新時代與舊傳統之間來回擺盪;起先以知識及學問塘塞這種空虛感,後來以致力於教育的力量來迴避此空虛,及至最後,再也找不到目標而瘋狂。我想太明比較偏向道家的超然思想及陶淵明的遁世。


胡老:崇憬春秋大義、漢唐文章等中國文化、恐懼西洋文化。認為日本文化不過是西洋文化的ㄧ知小流。


彭秀才:逃避現實。不認同日本政治,只求個人的興趣。


〈胡文卿、太明的大哥〉現實主義


胡文卿:現實主義者


太明的大哥:拼命想抓住現實,為了求生存,妥協於日本的改革與殖民,ㄧ眛的哈日。尤其在他當上保正後,穿和服、講日語、改日姓,又逼迫其他人進行皇民化運動,巴不得自己的血液轉成日本的血液。


〈積極的態度參予政治,想改變現況〉


 


藍、詹:太明在日本求認識的藍,他積極參與各項政治活動,甚至鼓動太明和其他青年參加,即使被捕也不斷進行活動。


內容簡介


前ㄧ代的台灣文學家,曾毫不猶豫反映了殖民地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悲壯主題,用利筆和日本壓迫者做面對面的鬥爭。「亞細亞的孤兒」這本書原名「胡太明」。「胡太明」是書中主人翁的名字,這個故事是敘述他在異族統治下悲劇的一生。在一個以日據時代為背景下的台灣,透過記敘本書主角──胡太明,自小到大的種種經歷,充分描寫出社會上從官員、醫生、教員、走狗、平民的生活情形。縱使日本人口中直呼「日臺平等」,實際上則極其手段剝削這塊土地上人民的每一分辛勞、每一滴汗水,完全無視於人民的困苦;而那些為日本人做事苟且偷安的「走狗」更是假公濟私、欺壓臺灣人。日本人對臺灣人以及臺灣人對臺灣人的矛盾,在其中將人性的醜陋面表現無疑。此時正值戰爭頻仍,國際局勢動盪不安,加上它國對臺灣的鄙視,出國留學的太明在學問上亦無能有所寄託,被迫返臺。身為一高知識份子的太明,眼見種種亂象卻無力改變,在大環境的壓力下,太明終於承受不住身心的煎熬而瘋了。由書中可以明白當時的知識階級是必須如何的努力尋找認同感,進而仔細描述了臺灣人對中國人、臺灣人對日本人的各種矛盾的關係和奇妙的心理的剖析。
感想


覺得這本書的書名定義出了當時台灣人的處境。日本把台灣當成殖民地,以高姿態踐踏台灣人,把台灣當成低下的種族。而中國因排日,對台灣人也不歡迎,把台灣人成日本人的間諜。台灣這塊土地找不到任何的歸屬,簡直就像被孤立了一樣。吳濁流用連翹這種植物來隱喻台灣人近百年來的遭遇。「台灣連翹」是常被拿來當樹籬用的植物,一但被當成樹籬之後那就難逃一再被修剪,只能保持無個性的一定形狀的命運。


書上提到臺灣被日本統治後,有一些阿諛逢迎的人,不斷的諂媚日本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台灣同胞的尊嚴甚至是性命,做日本人眼中的好「皇民」,卻是台灣人心中的「走狗」。但是,「皇民派」的下場卻是家破人亡,眾叛親離,日本人不承認為子民台灣人也唾棄他們。而台灣的一些知識份子,到了外國留學,不甘心被視為二等的國民,於是政治活動如火如荼的展開,努力的為台灣人民爭取尊嚴和國際地位。而結局最後胡太明非發狂不可。因為他已經切身窮盡了所有可能的認同探索,找不出答案來。胡太明非發狂不可,因為站在他的歷史時點往前瞻望,他都看不到任何台灣人的解套之道。



參考資料


讀本《亞細亞的孤兒》


http://lib.tngs.tn.edu.tw/fish/reports/rp-8901/rp-8901a/38.htm


 

宅女的寶貝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